找到相关内容517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中论空无思想、中道思想之探源及其与现代的关系(1)

    超出经验的界线,变成了超验的,它就只能产生假象。”(注41)譬如说部派佛教对轮回主体的设定,它是全然超验的,它是一种“假象”,我们全然无法确切地说明它是什么,当我们一定要描述它时,必然会产生各式各样的...的设定是超验的,也是一种假象,它是由烦恼之存在“推演”出来的,若执之为定,为真,则必与描述此种设定的其它假象,如基督教所说的“原罪”,中国哲学中荀子所谓的“性恶”等设定,产生无法相容或沟通的理性的分裂...

    李昌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747548.html
  • 缘起的理论与实践

    祸福,不过是缘起下幻现的假象,不要完全凭个人的好恶作为评判的标准。例如:有一位信徒来此坐谈,对某寺住持人深表不满。他说:二十年前捐了一笔钱盖大殿塑金身。如今,佛殿要重建,旧有的要拆除,过去捐献功德不是...

    超定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5449579.html
  • 智者大师名号由来一说

    交锋。   《别传》的记载还给人一种假象,似乎“智者”的名号是在十一月二十三日授戒时杨广给予智颤的,有的学者也是这么认为。其实不然,当时授戒时并无此事,而是此后不久所发生。据《天台国清寺智者碑》:既而...

    徐文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24651084.html
  • 佛教“依正不二”思想与环境意识

    佛教只是烧香磕头的假象。从香客一边来说,人们祈求平安,虽有一定的盲从,但可以理解。但如果从寺管理讲,管理工作跟不上,就不能自己原谅自己了。寺院应创造文明进香的环境,这是寺院文明和提倡正信佛教的保证。这...

    王丽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40751269.html
  • 浅谈佛教慈悲关怀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佛教的平等观,其作用在于破除人们对现实世界种种假象的谬见以及对自我的偏执,从而获得彻底的觉悟。帮助人们在认识自我时,打开心胸,以平等的心态去对待众生,以平和的心去与众生相处。佛教的“三学”,又称“三无漏...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14452206.html
  • 我看至尊首神奎师那、湿婆神、梵天和毗湿奴

    恶棍的芸芸众生,使包括佛教、伊斯兰教、耆那教及假象宗在内的各教教徒及宗派人士皈依在至尊主奎师那的莲花足下,印度南北大地上,从乡村到城镇,到处响彻着主的圣名。主柴坦尼亚四十八岁时,在图达哥比纳庙里...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0852364.html
  • 五台山文化之形神合一——以肖黎民文殊智慧现代研究为例

    形而上思想也,三者之为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于遮诠中显诠,于沉默中达空,于寂寞中自由,探讨诸法 之实相以沉默,表征万有之假象以机智,第一义谛,真谛、圣谛、胜义谛、涅槃、真如、实相、中道、法界、真空之义...

    景天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473457736.html
  • 从宗教神秘说到瑜伽

    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一旦这些条件发生了变化或不存在,该事也就不复存在。因此,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而起的假象、幻影,都无自性,都是"空"的。既然如此,人们对于一切事物就不应该刻意追求。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

    涂建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33458728.html
  • 佛理西传

    的解释,或曰“恢复佛佗的本来面目”,而淡化了它在传统上宣扬超自然的一面。佛教和科学的一致性依然只停留在平行性的比较上面,存在着一定的假象性。在方法上,佛教崇尚的冥想和科学倡导的分析也是背道而驰的。佛教...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83359615.html
  • 中医药学与释学关系探析

    。如果只看到俗有,不懂得真空,就会为客观事物的假象所迷惑;相反,如果只看到真空,而不注意俗有,那么对大量的客观现象也无法解释。所以既要看到事物真空,又要看到事物俗有。不偏不倚,不落两边,本体与现象合一...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82560717.html